广州的千万富豪,一半在河里划水

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516/4624589.html
我们是『市井望远镜』一群致力于找到城市真正面目的年轻人那些被繁荣大都会冷落的细枝末节那些藏在高楼大厦之外的红砖瓦墙那些看似光鲜亮丽背后的执着坚守我们相信,生活的真相绝不止于生存现在,我们邀请你一起探索地域美食、民俗、生活文化的时代意义

有钱,并不是老广最骄傲的地方

但如果扒龙船能拿 名

广州人就不缺吹水的素材了

——本文作者:敬月光

有个外地人和本地人都熟知的段子,在广州的租房圈里流传。

“那些在河涌里划龙船的广东仔都是做什么的?”

“哦,他们都是好几栋楼的房东。一条龙船上的人,身家加起来超过一个上市公司。”

其实,这段话有夸张成分。坐在龙船上卖力划桨的,不一定都是包租公包租婆,也有可能是他们年轻的子女。

?猎德涌里的一家子。图源微博

瞰广州

据广州 “隐形富豪聚集地”猎德村的一位居民透露,他们村里人并非都手握几栋楼,有些只得几套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划龙舟确实是本地人非常热衷的传统文化之一。

许多广州人对于端午龙舟的热爱,可能比春节逛花市的兴致更高。毕竟前者凭借其万人共赴的趁景斗标、享誉海外的珠江竞技,带给人们的情绪冲击更为强烈。

?热闹无比的龙船景。图源广州日报

传说广州龙舟竞技源起于南汉,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明代诗人张诩写道:“龙舟竞渡玉液池,君王沈醉连日夕。”历史拨转千年后,已经很少有人知晓龙舟的渊源。

但对于如今的老广而言,龙舟文化更像是村落、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之依托。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冲击下,祖祖辈辈已无法像以前那样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唯有那一期一会的龙舟赛,那一声震撼人心的龙舟鼓,才能将飘散的乡情再次归拢。

01龙舟缺席

今年是闰四月,端午节来得稍晚。

但节前的龙舟水却很强劲,暴雨雷电频频造访,前些日子广州出现了水浸街,还有网友发微博表示,“龙王爷,今年停龙船赛啦,唔洗再助兴了。”(注:“唔洗”粤语意为“不用”)

?暴雨后,划龙舟的人。截图自微博视频

阿怪小叔叔

是的,由于疫情原因,广州猎德、棠下、珠村、大塘、沥滘等多个村镇都宣布今年取消龙舟活动,“起龙船”“探亲”“龙船饭”等盛景都将在这个夏天缺席。

这一来,本来兴致勃勃等待“起龙”通知的房东们都只能收回躁动的心,继续重复枯燥且无聊的催租日常。而租房客们也极为遗憾——今年不能在河边替房东加油鼓劲了,减租无望。

虽然今年没有大型的龙舟招景和龙舟竞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龙舟活动都销声匿迹了。

位于广州天河区的*村,在农历闰四月十五迎来了新龙船骏水,传统坤甸木新龙船经过长老点睛、上香祭拜等仪式,由*村的老少乡亲从番禺上漖船厂接回天河。

?*村迎来新龙船。截图自微博视频

龍獅-記錄坊

番禺区珠村、天河区冼村也进行了相应的新龙船骏水仪式。“骏水”其实就是“进水”,新龙船 次告别老师傅,正式“出道”,如此称呼是吉祥、神圣之意。

此外,不少村落的龙舟队也早已开始日常训练,虽然无法参赛,但亦可锻炼身体。

问起杨箕村的朋友,他们却并未觉得十分遗憾。“毕竟是有安全考虑,大局为重嘛。”李姚(化名)说道:“比起今年取消,我更关心的是龙舟文化未来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很忙,年轻人很难有时间来扒龙船了。”

年,知乎上有这么一个提问:“如何看待广州成为 一个上榜中国 幸福感城市的一线城市?”一位备注“天河城中村土著”的网友答道:“ 的幸福感,就是我每年端午都能划龙舟。”

?截图自知乎用户“林傲沧”

虽然没人统计过广州猎德、棠下、杨箕等城中村龙舟队里,阿公阿婆们究竟手握多少房产。但一场龙舟赛动辄总奖金近百万,海鲜鱼肉丰盛的龙舟饭一摆就是数千桌上万人,也从侧面印证了其背后的资本实力。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说,广州的端午节龙舟会,完全不输隔壁深圳的富豪游艇会。 的区别可能是着装。

龙舟上的富豪无外乎穿背心、POLO衫或干脆打赤膊,精致点的队伍还会戴防晒宽沿草帽;游艇上的富豪则是女士人均奢华小套装,男士则是帅气休闲风,如果穿西装没准还搭配胸针。

?扒龙船与坐游艇画风迥异。图源摄图网及电影《无双》

有钱,并不是老广最骄傲的地方。但扒龙船如果能拿 名,广州人就不缺吹水的素材了。

02河涌藏龙

那些没有被唤醒的日子里,龙舟都藏在哪儿呢?

外地人路过猎德村和杨箕村的河涌,偶尔能在水面之下看到一缕船影,还以为那是不要的木筏,殊不知那是整个村子最珍贵的龙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河涌淤泥之下,防止氧化。

俗话有卧虎藏龙之说,放龙舟的地方,便是藏龙窝,也称龙船窦。

?年底,因水位下降,杨箕河涌底的龙舟露头。图为热心网友提供

在雨水湿润的广州,传统龙船多用密度较大的坤甸木制成,这样的硬木做成的龙船,起步时速度较慢,但非常沉稳,而且不易腐蚀。尤其是坤甸木害怕风吹日晒,但却不怕潮湿,放在水中用淤泥包裹反而能变得坚实。

所以,每到端午龙舟会结束,各村都需要进行藏龙。龙舟身上会留出排水的洞口,平时用木塞塞住,等到藏龙时便拔出木塞,摘下龙头龙尾,等待河水漫入船身,再用湿润的河泥包裹着龙船全身。

这样,龙船浸入河涌底后就能与空气隔绝,保存得当,数十年也不会腐朽。

?“起龙船”仪式中,村民在清洗船身。图源广州日报

佛山南海区大沥镇有一条最古老的坤甸木“盐步老龙”,相传是明朝宣德七年(年),村民们合资建造,今已近六百岁。

荔湾区泮塘乡也有一条知名的三吨半重“老龙”,名为“仁威”号,算起来也有四百多岁,船身是二十年前翻新,底骨则有百余年历史。而天河区车陂村也有一条年历史的老龙,名唤“东坡号”。

端午节前一个月,村民们才会郑重而谨慎地举办“起龙船”仪式。按照传统风俗,则是“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意为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会把深埋淤泥之下的龙船挖起、洗净。传说这一天,也是佛祖显世之日。

村民们要准备烧猪、粽子、荔枝瓜果等各色祭品,在藏龙窝敲起龙船鼓,请“老龙”起床。

?不同样式的龙船。图源

广州日报

但随着时代演进,这一风俗已有演变。现在,龙舟比赛多数用的是重量轻、吃水浅、速度快的杉木制作而成,但长时间使用容易发生变形。

*埔南湾村等地也逐渐使用了新的存放方法,在河涌附近修建亭子或铁皮木棚,将龙舟吊在空中,用塑料布包裹住,需要参赛时便洗净抹上猪油。

03龙船趁景

与其说广州人喜欢龙舟,不如说广州人喜欢龙舟串门的热闹劲儿。春节走亲访友,是家与家、点对点的情感交流,而端午的龙船趁景则是村与村、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亲密往来。

广州市内水网密布,百余条河涌串起了天河、*埔、白云的各大村落,也贯通了龙舟文化的历史脉络。

?广州市内的河涌交错纵横

以往每年端午节前,天河区的猎德村、车陂村、珠村,海珠区的土华村等大村都会向兄弟村、老表村发出邀请帖,上书“敬邀贵村飞龙于五月某日莅临敝村,共庆端阳佳节不胜荣幸”,此举便是“招景”;

而受邀的村落则按时派人划龙舟前来“探亲”,路过沿河村庄也要表演一番,直到抵达目的地,绕河涌中心再游三圈,展示自家的龙船文化,这才上岸递回龙船柬,吃龙船饼,喝龙船茶,此为“应景”;

这时河涌两岸,必有众人围观,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男女老少沿江沿河观看龙舟表演,此为“趁景”。

?俗话说“唔趁车陂景,唔算扒龙船”,此为车陂村招景。图源“广州天河发布”

兄弟村之间相互“招景”“应景”,吸引当地人甚至外地人“趁景”,便是如今的龙舟文化 的交流与普及方式。

去年,车陂村的招景吸引了将近条飞龙前来应景,珠村也邀请到了35村共80多条飞龙。龙船们在细长的河涌中排成队伍,与沿岸观众形成呼应,好不壮观!

广州有首本地童谣《氹氹转》,歌词里唱道:“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佢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意思是母亲叫孩子们一起去看龙船趁景,但孩子们调皮不愿意去。不过,趁景后的龙船饭才是孩子最钟爱的重头戏。

过去,龙船饭都是由祠堂准备,邀请村民自行来祠堂领取,回家同饭一起煮,让全家人共同分享龙船带来的好运。

?看着就香的龙船饭。图源搜狐“美丽麻涌地方号”

这样的龙船饭大多是用糯米和腊味、虾米、鱿鱼等食材一同焖制,广东地区的许多小店还可以吃到。因端午前后正恰逢南方荔枝成熟,所以广东人吃完龙船饭,也会佐以几颗清甜的荔枝爽口。

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了,龙船饭的菜式也更多了。无论是负责扒龙船的舵手、桨手、鼓手,还是村中的居民,都可以来祠堂围桌吃饭。白切鸡、烧鹅、鸿运烧肉、清蒸鲩鱼、发菜伴蚝豉等各色菜式令人垂涎。

最少不了的却是一道简单小炒——龙船丁,用豆角粒、辣椒圈、咸萝卜、花生粒四样材料炒制,可以帮助刚从河水中出来的龙船队员们祛湿、祛水汽。吃饭时,老人们也会念出好意头,“吃完龙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气。”

?围桌吃龙船饭,宛如过年。图源广州日报

吃完龙船饭后,来“应景”的飞龙们踏上返程,同来时一般,绕河涌游三圈后才不舍离去。

04飞龙竞速

既然是扒龙船,除了你来我往的“探访”,当然也免不了一番竞渡。在历史上,各个村落、宗族内部团结,也难免对外冲突。来自不同队伍的飞龙,都想在水里展示一番自己的强劲。

各家的龙船就位,在河涌或江心等待一声令下,接着便是群龙竞速,抵达终点后,抢标手便着力抢夺一些象征着胜利的标志物,如“福字”“烧猪”等,所以龙舟赛也叫做“抢标”。

佛山南海区那条近六百岁的盐步老龙,便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某场龙舟赛中,结识了广州荔湾泮塘五约龙船。

?光绪年间的广州赛龙舟

传说在决赛时,泮塘五约龙船的年轻人潜入水中抢走奖品,被自家长老臭骂。自此之后,泮塘小龙便与盐步老龙结成“契仔”与“契爷”(注:粤语意为义父义子),此后四百多年都会逢端午互相拜访做客。

按照以前的传统,龙舟竞赛都是男人们的活动,后来也出现了专为女子打造的“凤艇”,以及娃娃们也能乘坐的“龙虱”。妯娌、姐妹、婆媳都可以 扒凤艇,从河涌中穿越高楼大厦。

“龙虱”能容纳一个成年人或两个小孩,是培养龙舟少年的 训练工具。各式各样、不同规矩、不同规模的龙舟竞渡,为这项传统文化留下了更多存续空间。

?女子龙舟队。图源广州日报

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紧密,广州龙船也不止于在市内与兄弟村竞渡、邀请兄弟省份举行比赛,也会突破国界线,邀请国际友人共赛。

年起,广州都会定期在珠江河面上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运动员、爱好者都齐聚珠江之畔,献上一场精彩的比拼和展示。

虽然,今年因为种种原因,广州的龙舟会不再像以往那样热闹,老广们心中难免藏着遗憾以及对龙舟文化未来的担忧。

但正如番禺上漖的造船厂负责人卢志雅所说:“希望在明天。”

?采访视频截图自南方卫视

排版

井底蛙

图片

除特别署名外,均来自版权图库

点亮在看支持一下作者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jk.com/afhzp/1062.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