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盆菜(长安镇宣教文体旅办供图)
一、菜肴简介
长安大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相传起源于南宋末年。南宋祥兴年间(—年),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退居东莞、香港一带,其中的大部分将士来到长安乌沙村,所到之处,人民纷纷前往勤王。由于勤王将士多达20多万人,村民没有足够的碗碟盛菜,就巧用木盆,将三五家所做的菜肴盛在一起,层层叠放,而这种形式的菜肴受到了皇帝和勤王将士的喜爱。从那时起,盆菜就流传了下来。年,长安大盆菜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盆菜这种分层叠放的方式,还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围在一起,团圆和睦,饮食说笑,增进感情,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凝聚力量,增强宗族里华侨同胞的乡土认同感。
二、取材、制作技艺等
盆菜集各种美味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逐渐富裕,盆菜也由五层增加至九层或十层,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内容有白切鸡、烧鸭、碌鹅、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是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盆菜制作过程(长安镇宣教文体旅办供图)
盆菜发展至今,不仅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用料也在不断改进,增加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鲍鱼等高档食材,口味也由传盆菜发展到海鲜盆菜、麻辣盆菜、素食盆菜等林林总总,今非昔比。
装盘好的盆菜(长安镇宣教文体旅办供图)
三、村落链接
乌沙社区位于长安镇中部,面积10平方千米,自南宋起就有人居住,多由福建经南雄迁移至此,世居居民以李姓、陈姓、蔡姓、戴姓为主。乌沙社区在古代原是海滩,因沙质乌黑,故名乌沙。社区内现存有李氏二世祖祠、勉学祖祠、戴氏大宗祠、蔡氏宗祠、陈氏宗祠、天后庙等历史建筑,历史上曾出过清代广东陆路提督李扬陞,以及叶挺将*夫人李秀文等知名人士。
如今的乌沙社区经济实力强劲,有工业企业近家,年工业产值超过亿元,有OPPO、vivo、万里马等知名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宜居社区”等称号。
长安镇乌沙社区(长安镇**综合办供图)
供稿:长安镇**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