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美食家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曾列鸡菜数十款,"鸡功最巨,诸菜赖之,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单",而在这单上列首位就是白片鸡,文曰“肥鸡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他所说的白片鸡,就是今天的白切鸡。而文中的太羹,是指不和五味的肉汁。玄酒则是古代当酒用的水,两者皆是无味之味,用来比喻白切鸡,让小编想起了一句话:须知澹泊生涯在,淡极始觉味最长。
相传,有一个读书人,早年苦读寒窗觅得一官半职,却终因受不得官场黑暗,乃弃官务农。他乐善好施、性格豪爽,又有文化,所以深得村民拥戴。农夫生活清贫,年过半百,膝下无儿。这年中秋又到,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杀只母鸡,一来祈天保佑早生贵子,二来打打牙祭。妻子刚将母鸡剥洗干净端进厨房,忽然窗外有人呼嚎哭喊。原来是小孩贪玩灯笼酿火灾。时值秋高气爽,一些村民的家财眼看要化作灰烬。农夫二话没说,揣起一个水桶就冲了出去,他的妻子也跟着去救火。
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火势很快得到了控制,并最终被扑灭。农夫回家时灶火已熄,锅中水微温。原来妻子走得匆忙,只在灶中添柴,忘放佐料和盖上锅盖。而锅中光鸡竟被热水烫熟了!于是,白斩来吃。白切鸡做法是水开时需开盖浇淋鸡体致刚熟,不加佐料。数百年来白切鸡推陈出新,历久不衰。广东称“无鸡不成宴”,主要便指白切鸡。
白切鸡看似简单,实则对食材对烹调的要求极其高和妙。让一只鸡有“鸡味”,这也是白切鸡最基本也是 的要求了。
首先鸡要好。有了好食材才会有好味道。
广东人是 白切鸡的,最为讲究做的也妙。小编身在广东,吃过用清远鸡、湛江鸡、文昌鸡等几种鸡做的白切鸡,曾有老饕曾作比较,说清远鸡鸡味较浓,但皮偏白、肉质较软绵;湛江鸡也重鸡味,但皮*肉质较实。所谓食无定式,适口者珍吧,小编口寡道浅,还未到如此境界,觉得都好,以小编的浅薄经验来看,只要是吃粮食而肥,能自由走动的“走地鸡”也罢或者“跑山鸡”“溜达鸡”也罢,养足时日,鸡有鸡味的,都适合做白切鸡。毕竟,白切鸡吃的就是那一口鲜美而浓郁的“鸡味”呀。
色相就清新,一只小巧玲珑的鸡,浸熟,过冷桥,斩几十件,在盘中摆得有板有眼,鸡头耸立前方,头左右伴两只翼尖,比翼齐飞一般,鸡身堆砌在其后,鸡皮淡*油润,而鸡肉玉白粉嫩,肉与皮之间还似乎有一层半透明的香脂冷凝,骨头周围的肉略微桃色,煞是诱人。夹一块, 感受到的是皮爽而肉滑,仔细吃来,却又有不同,皮是滑爽脆嫩的,却又有略略的肥美,翅是清淡细腻的,腿是甘腴鲜美的,皮和肉之间有一层喱状的胶汁,最妙是连骨头酥鲜髓美异常。蘸料却有两种,一碟姜蓉汁,另一碟是豉油,蘸姜蓉汁让白切鸡柔滑甘香却又丝丝入味,留下了满口腔的清新鲜味回荡。而豉油却让白切鸡在厚重的酱香味中更体会到清秀之处,犹如少女半掩轻纱,让人意犹未尽。
窃以为,白切鸡,才是一只鸡, 的涅槃。
有了一只好鸡,烹调亦为关键。而所谓烹调,一是烹,就是加热食物,二是调,也就是调和味道。
1、鸡处理干净,冷水下锅,水没过鸡,放料酒,姜片、葱结。
2、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继续煮2分钟,关火不要开盖子,让鸡在汤中继续浸泡半小时,让锅中的余温把鸡泡熟。
3、自然冷却后捞出,在鸡表面均匀的刷上麻油,切块上桌。
白切鸡斩件列盘,口空吃就皮爽肉嫩,滋味绝妙,但蘸料来吃更是锦上添花,小编 的是姜蓉汁。姜剁细蓉,葱切碎末,加盐和糖,浇点浸鸡的原鸡汤,略加搅拌后,热油一浇,葱姜香气溢出,蘸来,使原来简简单单一份白切鸡,顿时在舌尖丰盈起来。
除了姜蓉汁,在不同的吃白切鸡的不同地方,也衍生了不同的蘸料,风味也自然各自不同。小编有些也未品味过,故摘抄如下:
葱油:用红葱头加生抽勾成,红葱头可炒可生吃,是广东客家地区吃法。
蚬芥:用潮油小海蚬加芥末做成,入口有微微的刺激,是很多人的至爱
沙姜:湛江鸡必备,用沙姜勾油,味道芳香。
青桔:海南鸡的吃法,一看就是热带风情。
豉油:最普遍简单的蘸料,家庭做法。
这些为了搭配白切鸡而出现的各式蘸料,让一只白切鸡,在舌尖最终都变成了意外惊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