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之小李飞刀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在“香里乡情-锦玉轩”饭店展示绝技

与师父刘当成(中)参加活动

在界桥村、在界桥村所在的王村镇、在王村镇所在的静乐县,李飞是见世面最广、上央视和各省卫视最多的人,没有“之一”。

“90后”李飞是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自年以来,他频频在中央电视台1—9频道、20多个省台卫视表演绝活儿;在中国近30个省会城市,在港澳台、在圣彼得堡、伦敦、巴黎、东京展示绝技。

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少年,十六岁就辞别父母赤手空拳讨生活。家庭无背景、本人无学历、社会无人脉。他不怨天尤人、不甘于平庸,高度自律、勤学苦练。一点一点改变自己的境遇,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从一个平台走向更大的平台,终于掌握了极其高超的山西面食、面点、面艺制作技艺,由此改变人生、扬名天下。

打杂

中国有两个界桥村,一个在四川资阳,一个在山西忻州。

年,李飞出生在静乐县王村镇界桥村。兄妹四人,父母种地,全家勉强温饱。上到初三的时候,李飞决定辍学打工挣钱。

年龄小、个子还没有长开,到工地搬砖怕是也没人要,只能到小饭店打杂。父母的意思,是让他到静乐县城,挣得少但是离家近。李飞不同意,他了解到,同是饭店打杂,到太原能多挣一半的钱。年春,十六岁的李飞怀揣爹娘给凑的五十块钱,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来到省城。

坐大巴在太原东客站下车,只见眼前车辆川流不息,南来北往的人们行色匆匆,身背简单行李的小后生一时有些发懵。人地两生,没个投靠的人,就在车站附近打主意。门脸儿太小的饭店不敢进,怕不安全。暮色沉沉,终于看见一家酒店橱窗上贴着招聘勤杂工的广告招贴。心一横,好赖就是它了,起码当晚有个睡觉的地方。

酒店管事的上下打量眼前这个静乐小后生:个头不高,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干净净。问一句、答一句,憨厚淳朴、不卑不亢,当即就录用了。具体工作是在洗衣房洗台布和员工的工衣,一个月给块。

当时在静乐小饭店打杂,工资行情一月两百——李飞心中暗喜,庆幸自己找对地方了。

洗衣房“两班倒”,有时外接业务多了,一回宿舍躺在床上,浑身就像散了架。同住的一位大哥是酒店拉货的司机,看见李飞这样子就说:你干的这活儿,一点儿技术含量也没有,趁年轻还是学一门技术好。李飞说:哥,我学开车怎么样?大哥道:现在开车还是个技术?再说你学驾照年龄也不够。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子——你知道现在一个好大厨一年能挣多少钱?还是学厨师吧。

李飞有时跟司机大哥到杨家峪附近的“东山饭店”吃饭,一来二去跟老板也混熟了。从酒店辞工后,李飞来到“东山饭店”打工,每天除洗碗、打炭、倒灰渣外,跟菜案师傅学切菜、配菜。有时面案上人手紧了,也临时抽调过去帮忙。李飞干活不惜力,不知道啥是偷奸耍滑,面案、菜案大师傅都挺喜欢他。因此,师傅们指点他的时候,谁也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在“东山饭店”做了不到一年,李飞熟悉、掌握了后厨的全部流程,无论面案菜案,“甚也能上手了”。

转眼到了年底,一年没回家的李飞向老板、老板娘辞行。李飞在“东山饭店”打工十个月,挣下五千块。饭店管吃住,他十个月只花销三百元——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前,老板娘把元给他缝在贴身的衬衣口袋里,又从里间拿出一个纸袋子递给他——一套过年的新衣服,算是对他的额外奖励。

老板娘疼爱、大师傅关照,李飞每天挺开心。但“东山饭店”毕竟是个小馆子,师傅们厨艺有限。过罢年干了两三个月后,李飞对老板说,自己要辞工,想到大饭店学手艺。

其时,李飞在“东山饭店”已基本能独挡一面。大小饭店有个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大、二师傅提出辞工,其实是对薪酬不满意,老板给涨些工资就留下了。这老板知道李飞实诚,不会跟他耍这心眼,小伙子说要走,是真想寻名师学手艺。因此,老板不仅不气恼,反而还出面给李飞介绍了一家大饭店——太原“百盛苑”饭店。

仗义

“百盛苑”有员工六十多人,当时在太原算中等偏上规模,以鲁湘菜系见长。

厨师长是青岛人,烹饪鲁菜很有名气。面案大师傅是山西人,制作山西面食技艺了得。饭店地处太原繁华闹市,李飞整天埋头干活儿,在“百盛苑”做了几个月,居然没有出去逛过一次街。

勤快的人总有好人缘。厨师长看中李飞,有意栽培他,让他加入“核心团队”,还带他到太原各大饭店学菜。正当李飞春风得意、准备扑下身子潜心学艺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

厨师长和面案大师傅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终至不可调和,双方均以“撂挑子”的形式让老板表态。这老板“不偏不倚”,干脆让后厨集体走人。

五湖四海的厨师,天南海北的味道,汇聚在后厨这个小小的空间。每家饭店的后厨,其实就是一个“小江湖”。这里有道义、有帮派、有兄弟、也有纷争。菜系不同,各自为*;工种各异,自成团体。既是“江湖”,就有规矩。破坏了这些规矩,就会寸步难行——不信,你试试没经过同意就动动大厨的菜刀?

对李飞来说,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只能卷铺盖。离开饭店没几天,老板捎话让他回去,说此事与他无关,要他回来继续好好干云云。李飞虽然明白这是老板的好意,而这好意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但思忖再三,还是谢绝了,宁可失业。李飞想的是,厨师长待咱不薄,他被开了自己却又被“招安”,未免也太不仗义。

其实,以李飞此时的手艺,再找个饭店也非难事。只是,小饭馆不想去,大饭店无人引荐去不了,中档饭店生意不温不火,挣多挣少另说,关键是学不到什么东西。迟疑、观望间,三个月就过去了。

忽一日,厨师长联系李飞,说给他在广东茂名联系到一个大饭店,待遇优厚。其实,像厨师长这种级别的大厨,“下岗再就业”再容易不过,有的大饭店为了长久留住这样的大厨,除了给高薪、还要给股份。厨师长与李飞非亲非故,相处的时间也不长,为什么“江湖一别”后还惦记着他?李飞后来偶然才知道,厨师长从别人口中得知李飞的“仗义之举”后大为感动:小小年纪便有此“侠肝义胆”,有机会就要拉他一把!

南下

太原,是当时李飞到过的离家最远的大城市。茂名?以前根本没有听说过。一打听,茂名离太原多公里。其时尚无动车、高铁,飞机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坐“普快”绿皮火车,根本买不到座票。近40个小时的旅程,李飞几乎站了一路。下车后一个趔趄一屁股坐在地上,挽起裤腿一看,小腿都站肿了。

茂名的这家饭店是个共有三个铺面的连锁店,店名“山西面馆”。老板是本地人,老板娘是山西长治人。那厨师长给李飞谈妥的薪酬是:一月三千块。

南方特别是广东人,主食基本是稻米,但顿顿大米难免乏味,有时也想换个口味。山西面食享誉海内外,换口味的茂名食客,首选就是这家“山西面馆”。因此,虽然山西面馆开在广东茂名,但天天食客如云。

在“山西面馆”,李飞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开放式厨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制作手法五花八门,“山西面馆”的面案大师傅,又是老板从太原以顶格薪水请回的顶尖儿厨师。每到饭点儿,食客们边品尝烧鹅白切鸡、椒盐濑尿虾、清蒸东星斑……等等正宗粤菜,边从“开放式厨房”欣赏山西面食大师傅行云流水般制作拉面刀削面、剔尖猫耳朵、饸饹剪刀面……此时,大师傅如同舞台上的名角,越发精神抖擞——广东食客在享受山西面食的时候,不经意间也就领略到了山西面食文化的魅力。

李飞在茂名“山西面馆”三个连锁店轮流当值,担纲面案师傅。活儿不忙的时候,跟南方师傅学粤菜的做法,特别是广式点心如虾饺、皮蛋酥、榴莲酥、蟹*烧麦、酥皮莲蓉包……的烹制、烤制方法。

报酬不低、活儿也不算重,可就是离家太远,在南方一年,一次山西也没有回过。倦鸟思归,主要还是想再拜名师,李飞决定回山西寻找更大的平台。

挑战

其时,论厨艺,李飞已非吴下阿蒙。六年前,那个背着铺盖卷儿讨生活的小后生沿街寻找栖身之地,在小饭店做最低端的营生。现在,他已经具备在山西一流大饭店一展身手的底气和实力。回太原后,他选择了天星“海外海”餐饮集团。

“海外海”是山西一个连锁餐饮品牌。旗下有老太原菜馆、杏花堂山西菜馆等连锁高端饭店,经营各地风味菜系。集团有专门的菜品、面点研发机构,员工就有四、五千人。

在集团总部,技术总监等几位高管让李飞制作了几款广式点心,算是“面试”。审视烘焙过程,评品色、香、味、型后,决定给李飞“面点师”的岗位,月薪元。

“面食”和“面点”,颇类“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面食,指煮制的面条、蒸制的饺子一类;面点,则是餐前精致的中、西式点心,也包括装饰某些高档菜品的面制造型。普通饭店,跟主食打交道的笼统称“面案师傅”;在高档酒店,做面食、做面点的则各有其人。

李飞说,在大饭店,这“面点”其实更多时候就是个“面子”——这就好比一般低、中档饭店,熟客绝大部分喝十几、几十块钱一瓶的白酒,但开饭店的,总要摆几瓶“20年汾酒”。“海外海”在太原算高档饭店,但大部分食客菜毕吃主食,也无非是面条、饼、饺子、糕,要广式点心的并不多。但“要不要”在食客,“有没有”却是衡量饭店档次高低的一个标准。

因此,李飞刚到“海外海”的时候,虽说薪酬又涨,但工作反而比以前清闲——如果就此满足,也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

工作清闲,李飞却闲不住。眼下的岗位,还没有达到心中的期许。而身有专职挣着高薪,没事就到后厨“博采众长”?似乎也说不过去。没事的时候,李飞就找来一些烹饪、面食大赛的视频琢磨,以图学点什么,直至有一天看到山西一位大厨骑独轮自行车头顶刀削面的场景。

为了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和山西面食文化、或者只为助兴,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在举办节庆活动的时候,经常有厨界高人展示绝技的环节,央视、各卫视也有相关栏目和节目。高手炫技、技惊四座,令人眼界大开。

为了挑战自己,李飞决定练习骑独轮车头顶刀削面的特殊技艺。

苦练

独轮自行车,其实是杂技演员的一种道具。作为特种自行车的一种,独轮车一个车轮、一个鞍座、一套由轮轴、曲柄、脚蹬组成的脚踏传动装置,靠人体平衡来控制骑行方向。采访李飞的时候,我们试着想骑上去,结果一人骑、两人扶也不能稳定哪怕一秒……

李飞买了一高一低两辆独轮车,先练低的。

每天早晨6点拖着独轮车来到附近公园。人、车来到双杠下,双腿夹车,双手撑定双杠,慢慢坐在车座上。先小幅前后晃动,渐渐加大力度。稍有不慎,人悬在双杠上,车子已经忽前忽后跌倒。双手撑杠上车麻利了,试着放开一只手。跌倒无数回后,终于不用借助双杠上车了。

晚上下班回到出租屋,背靠墙上车,伸开双臂作平衡。掌握平衡后,双腿轻轻发力驱车向前。一离墙壁倚靠,说好的“平衡”不见了,扑地而倒无数次。前行熟练了,后退更难,如果腰部发力没有恰到好处,结果只有一个,人、车向后仰倒在地。

平地骑行自如后,在宽不过半尺、离地近一米的公园花坛的花栏墙顶部骑行。双臂平伸、上下前后不停晃动,才能保证独轮车的平衡。人只有两只手,光顾平衡了,削面的那两只手在哪里?李飞慢慢试着收回双臂,上举、抱头。如此苦练小半年,基本达到随心所欲、人车合一的境界。

但是,面呢?

在公司给他的单人工作间放一面大镜子,双手先在头顶比划。估摸分寸、力度差不多了,用铁皮自制了一个“帽子”,内衬棉布。戴上铁帽,把和好的约斤半白面置于帽顶,对着镜子左右开弓。头顶削面,跟把面搁左胳膊上右手挥刀完全是两个概念,下刀位置、双手力度、削面落地方位,每个环节都是对削面者耐心、毅力的莫大考验。刚开始,尽管对着镜子,削出的面来也是粗细不匀、不成样子。苦练大半年,方才达到“近如玉簪从天降,远似柳叶下枝梢”的境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飞“神功告成”不久,集团召开年会,在员工“才艺展示”环节,李飞骑着独轮车施施然上台。不用说,技压全场,掌声雷动。

李飞的表演引起集团高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jk.com/afhgx/2215.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