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查询「如何制作白切鸡」,99%的菜谱步骤如下:
把鸡煮熟
过冷河
调蘸料
END.
这可能是你能找到最简单的肉类菜谱。
一个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菜,竟然是每家粤菜馆的必修课,这让我一度很不理解。
更何况,全国人民都能做白切鸡,凭什么广东的更好?
直到潜入后厨看完才发现,光是鸡的血统就赢很大。
他们还对浸鸡、摆盘、蘸料等细节都抠到 。而面对一只好吃的白切鸡, 赞誉却只是一句「鸡有鸡味」,颇有点见山还是山的禅宗意味。
也许吃懂白切鸡,才算叩开了粤菜的大门趴!
白切鸡最伟大的地方,也许是团结了全世界的鸡皮爱好者。讲真,内心再抵触的人,都会臣服于这水晶般光滑晶莹的鸡皮下。
皮肉之间的啫喱冻颤颤巍巍,血髓还是半凝固状态,鸡骨边渗出一层*澄澄的鸡油,入口却没有丝毫肥腻感。
等鸡肉冰冰凉凉滑入口中,还没来得及咀嚼,皮冻就开始融化,鸡汁和陈年白卤水把你淹没在无尽鲜美的汪洋里。
口不加任何调料,吃的是原汁原味。第二口,蘸点姜葱茸,又把咸鲜推向另一个层次。
蘸料也分不同流派:广州人热爱姜葱茸,而对湛江人来说,沙姜和土榨花生油才是白切鸡的完美归宿。
更老派一点的店家会祭出*芥末,别有一番酸香。比如同记鸡粥粉面,在小巷内开了30多年,靠一碟白切鸡、一碗鸡粥获得米其林探员青睐,被收录进必比登榜单。
虽然广东人在「白切鸡哪家强」这个问题上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哪一家鸡皮滑、哪一家肉嫩、哪一家蘸料好……能拉出无数私人榜单。但他们的要求都可以统一为四个字:鸡有鸡味。鸡有鸡味,是广东人对食材的执着
外地朋友很难理解,为什么广东人会用「鸡有鸡味」夸一只白切鸡,这不是废话么?仔细想想,鸡确实可以没鸡味,这得从品种说起。
我们平时吃的肉用鸡主要分两大类:*羽鸡和白羽鸡。
后者是从美国引进的快大型鸡种,饲养40天体重就能达到2公斤,长肉快,但肉质软散,鸡味淡,价格便宜,主要供应熟食、快餐店(如肯*基、麦*劳),或以分割冷冻品销售。
可以想像,用白羽鸡做的白切鸡,只会味同嚼蜡。
那*羽鸡是不是都能做白切鸡呢?也不是。
在广东,只有几个品种能被做成白切鸡,其中 的是清远麻鸡,早在就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年尼克松访华,就是用它招待的。(国宴级别??)
这些鸡散养在山区,喝泉水,吃杂粮和虫子,养个一百来天也长两斤肉,皮薄肉嫩,皮下和肌间脂肪丰厚,最适合做白切鸡。
每年60%的清远鸡都被珠三角消化掉,另外超过30%经过液氮速冻处理,北上供给华东、华北地区。为什么出了广东,很难吃到正宗白切鸡?关键就在于原料。
??比起「小清新」清远鸡,粤西人更喜欢肉感饱满紧实的湛江鸡。湛江作为中国大陆 北热带气候区,加上火山岩地貌,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湛江鸡从小啄食各种虫子、果子长大,特别肥美壮实
「鸡有鸡味」可以翻译为:这只鸡品种 ,养足时间,风味好。看起来是一句废话,本质上代表了广东人对食材的重视。
所以做鸡名店,大多会在鸡上花功夫,要么有 品种和养殖方式,要么有特殊处理手法。
比如被誉为「广州鸡神」的华叔只用老母鸡,因为其鸡味浓郁,代价是每只鸡要花上25分钟做马杀鸡,软化肉质,一天只能接一桌私房菜。
又如白天鹅的葵花鸡,来自番禺南沙的百万葵园,因为产量有限,身价矜贵,只供应城中3家星级酒店。
它们平时半放养在花田里,以葵花盘为食,吸收了大量维生素E,养出一身天然金*色鸡皮,皮相貌美,傲视群鸡!
为了保证 口感,餐厅对鸡的饲养周期、重量都有严格限制,一只重约2斤,养足日以上的鸡项(未下蛋的小母鸡)才能用来做葵花鸡。
葵花鸡好是好,但不是人人都舍得吃。所以玉堂春暖餐厅还有一款白切鸡,用肇庆杏花鸡做,风味接近,肉质虽不及葵花鸡嫩滑,价钱却便宜一半。
「贵有贵食,平有平食嘛。」
除了招牌葵花鸡,还可以让师傅用鸡油炒一道豆苗,很嗲:再推荐一煲葵花鸡粥,绵绸的粥底用骨头熬上大半天,鸡肉嫩滑,又有贵高汤的鲜,在冬天吃太治愈了:一煲价钱才是葵花鸡的1/10;)广东人对白切鸡 的尊重:活杀
做白切鸡除了讲究品种,更追求鲜度。如果说外国人对肉的 尊重是「排酸熟成」,广东人对肉的 尊重则是「活杀」。无论潮汕牛肉还是白切鸡,从宰杀到上桌都要争分夺秒。
多年前,港澳限制活禽销售后,不少同胞周末会专门来广州吃鸡。然而现在要在广州吃到活鸡已经很难。
年,广州大部分地区基本实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湛江、惠州等地区也慢慢普及了生鲜鸡。
目前正规食肆用鸡,大多是前天半夜宰好,再用冷链车一早运进城的。即使从宰杀到只相隔几个小时,对广东人来说依然难以接受,他们认为鸡肉变「削」了,莫得灵*。
从科学角度看,机器屠宰加上排酸,会让肉质变软,确实很难满足刁钻老广对口感的要求。
不少师奶为了买一只活鸡,愿意跨城十几公里,专门跑到芳村的活鸡市场。哪个爱吃鸡的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