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么好吃,为什么还被说美食荒漠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baidianfeng.39.net/

每年春天盘算下江南时,历次去过的杭州,就会像碎片一样浮现在脑海。云雾中的西湖;道路两旁种满了毛茸茸茶树的龙井村;毛家埠浅浅的行船;在吴山上下棋喝茶舞剑的老人;还有充满春日气息的杭帮菜。

▲烟雨蒙蒙的西湖,符合中国人对美的一切想象

这些时刻在三、四月的杭州,大多伴着蒙蒙细雨,是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让人嘴角上扬的片段。前几天看《锵锵行天下》,许老师提到康德认为美的三个境界, 一种便是“无为的闲情”,譬如路过一片本无意义的小树林,内心涌起的惬意自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行走在早春的杭州——不为看到什么,只是漫无目的的走着,内心也有极大的满足。

▲在西湖边,即便漫无目的地走,也觉得很愉悦

不过,其实也没必要把自己说得那么有情操,毕竟路过竹林时,还是忍不住会暗戳戳地想:春笋冒尖了,中午来个油焖春笋还是腌笃鲜?春天不吃香干马兰头和荠菜馄饨,不是枉来一趟吗。

还是动机不纯。

1

在任何一篇讨论“美食荒漠”的文章下面,几乎都能看到杭州的名字。在我看来,说“杭州无美食”的人,说的大概是“杭州无(特色)美食”。作为南宋都城,杭州天然带些莽莽的中原遗风。同样是面条,片儿川的“杂烩”风格,就比吴越文化养出的苏式面少了些细腻精致。

▲片儿川,杭州人的当家面

所谓的“杭帮菜”,也是周边的苏锡常、嘉湖、宁绍和中原遗风的大融合。譬如常见的酱鸭、熏鱼、红烧肉,就跟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和苏锡常有较大重合;

▲杭州的熏鱼,甜度比上海好接受一些

像炸臭豆腐、梅干菜蒸肉、糟卤和咸件儿这些“腌霉醉臭”又是从宁绍菜借鉴而来的;而宋嫂鱼羹和西湖醋鱼中,胡椒和 的运用,都有着抹不掉的中原印记。

▲宋嫂鱼羹,很有中原胡辣汤的卖相

当然,如果再往深远看,还可追溯至徽菜的影响,比如火腿蒸豆腐、腌笃鲜,以及菜单上不时出现的“一品锅”,都是随徽商沿江入杭入沪的菜肴变种。

▲江浙人民喜爱的腌笃鲜,基本可以溯源徽菜

所以,你很难界定具体的“杭帮菜”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杭州人在对新鲜时令追求的基础上,再借鉴上述各地的风格,形成的一种融合菜系。这一点,倒也算沿袭了《梦粱录》里对南宋临安城的描述: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

2

融合就意味着创新。南宋时期的临安,是世界有名的“美食之都”,各种面食、小吃、调味品和烹饪技术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饮食繁荣。有了钱,食肆和小吃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夜市也从这里变得稀松平常。

如今的杭州同样是资本的宠儿。作为互联网大本营,连锁餐饮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记得六、七年前我 次在北京吃到绿茶和外婆家时,很惊讶于它的高性价比。后来去了杭州,才知道这是一种在本地很成熟的经营模式,包括新*和弄堂里在内,走的都是“价格不贵、环境好,菜品有亮点,位置感人”的大众路线。

▲杭州几家连锁餐厅的布局,环境都让人感到很舒适

那阵子没少光顾这样的餐厅,尤其当你在西湖被乌泱泱的人群推着走断腿时,一眼看到餐厅窗明几净的大落地窗,简直不要太感恩。但和大多数连锁餐厅一样,它带给你的满足,更多是一种“你知道多少付出能换来多少等价服务”的掌控感,而非让好奇的味蕾得到特别的满足。

▲新*,曾与外婆家和绿茶并称"杭城三剑客”

吃过最初几次以后,味蕾并没留下特别的记忆点——一旦掌握了出品的套路,这几家餐厅的菜看起来有种千篇一律的重复感。所以最近几年,杭州让我想着再回去吃一吃的,还是那些平价接地气的小馆子。

3

没有西湖醋鱼和莼菜羹,杭州的家常小馆子最常见的是雪菜笋炒肉丝、杭椒牛柳或烩甜豆等等,当然还少不了一份卤大肠。选了八家我喜欢的馆子,都是这几年陆陆续续吃过的,就算抛砖引玉,给大家参考:

菲乐餐厅

如果不是看到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jk.com/afhzz/1090.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