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春晚,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电视上的人过年要吃饺子?少不更事,那时候的我对于食物仅有简单的“喜欢与否”两种判断,从一个湛江人固有的饮食习惯看来,过年吃饺子是不能够被理解的,鱼、白切鸡、茨菇、猪手等等才是年夜饭的主角。
现在自然明白“饺子”之于北方人过年的意义。
一直觉得中国拥有睥睨世界的饮食文化,是因为“吃”不仅仅是将食物放进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的行为及食材经过烹饪呈现的出众之味,同时赋予了特定的食物以特定的寓意。团圆、顺遂、喜乐、平安、幸福……不一而足。
无独有偶,在湛江有一个传统与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寓意相仿,则“做籺”。
“做籺”不仅是湛江人过年的必不可少,清明节、端午节、做寿、婚嫁等也会做籺,简单而言,做籺意味着“这件事儿”很重要。所谓“籺”,是一种以糯米(粘米)为主料加辅料制作而成的传统特色食品,在湛江有糯米籺、田艾籺、寿桃籺、水籺等等,不同的籺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场合(节日)做不同的籺,不同的籺蕴含不同的寓意,过年时的田艾籺、做寿时的寿桃籺、婚嫁的红桃籺……分别代表了吉祥团圆;健康长寿;幸福美满。之前写过湛江人热衷于吃的天性,就籺的传统特色食品的定义而言,照理说,籺理所当然的成为湛江人餐桌上的常客,其实不然,湛江人日常基本上不做籺,籺是逢年过节、婚庆祝寿等重要场合的主角,或者可以这么说,做籺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籺是拜神祭祀的贡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食用意义,相当于“最高礼遇”,在湛江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位置。
通常做籺是女人的事儿,湛江家庭妇女有个习惯,她们大多没有直接购买米粉的习惯,而是节日临近,首先购买做籺的原材料糯米(粘米),或很早之前贮备,待节日的前一天(或两天)前往磨坊碾成米粉,一份合格的做籺的米粉,必须经过层层“拣选”。
湛江妇女自然知晓街市能够轻易购买各种籺,可是更多人愿意选择亲自做籺,人们共识一致,“籺”首先作为贡品——精神层面的意义而存在,食物的本质是次要,必须区别以待。做籺并非难事,却也繁琐,和粉、制作、烹煮,无畏费事费力,始终不遗余力,传统信仰文化陶染之下,湛江人本能的将籺与“做”这个行为结合在一起,继而习惯于事必躬亲,每一个环节做全、做足。“亲力亲为”的意义在于恭敬、虔诚,更接近当中所包含的“愿望达成”的目的!
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做籺”在内的不少湛江传统风俗已经开始显现疲态,当湛江一代人开始当家做主,由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及社会背景,他们之于传统的重视不可能抵及上一辈那样的程度,至今仍然拜神、做籺、初一十五烧香,很多时候内心是复杂,有刻意也有敷衍;有笃信也有质疑;有怨言也有理解,总而言之,不再纯粹。或者这无关错对,时代变了。